8月10日早晨7時,揚州市寶應縣的寶應運河大橋兩岸人頭攢動,兩艘巨大的吊船將大橋的668噸系桿拱吊起,緩緩調轉船頭,向運河上游駛去。這座中國首座“飛”來橋,在京杭大運河上“服役”63年后,終于退休。代替它的將是一座135米的鋼桁架,一孔跨越京杭運河航道。
京杭大運河上罕見的“飛”來橋
(相關資料圖)
寶應運河大橋位于寶應縣境內中港路,跨越京杭大運河,主橋為1985年由揚州整體搬遷至此,該橋主跨由20世紀60年代建設的揚州運河大橋主跨遷移而建。據水利專家徐炳順介紹,寶應運河大橋是我國首座整體搬遷大橋,在揚州水利交通史上更是史無前例的壯舉。
據檔案記載,揚州運河大橋工程于1959年2月開工,1960年6月建成,大橋寬12米,其中行車道寬7米,長194米,計7個孔,中間為通航孔,凈跨50米,是鋼筋混凝土系桿拱,其余6孔為長20米的“T”形梁,是當時揚州境內規(guī)模最大、技術標準最高的公路橋。
由于揚州運河大橋處于揚州交通樞紐區(qū)中心地帶,到1979年,每日機動車流量已上升到4000多輛次,大橋不堪負荷。1985年,在大橋的南側新建了一座尺寸相同、中孔為鋼桁架的新橋,通車后拆除老橋橋面和中孔系桿拱,按新橋規(guī)格架設鋼桁架。當時寶應正打算建一座運河大橋,于是決定將揚州運河大橋拆下的系桿拱整體搬到寶應。
曾從揚州走了108公里水路到寶應
系桿拱長54.6米、高12米、寬9.1米、自重668噸,想運到百公里外的寶應,難度非常大。據大橋搬運的親歷者徐炳順回憶,當時決定用浮船經水路運到寶應,通過抬高運河水位,再排出浮船船艙內的儲水,船體自然上浮將系桿拱托離橋墩。
△1985年,揚州運河大橋系桿拱從水路運往寶應 史料圖
1985年9月20日,大橋系桿拱裝船完成,但接下來才是最關鍵的一步。浮船托著大橋一路向北經邵伯湖航道,過邵伯船閘,進入大運河,繼續(xù)向北至寶應縣城運河公路大橋新址,全程108公里,途中要穿越邵伯湖、大運河。據當時的安排,邵伯湖8月21日下午要行洪,船只必須要上午通過邵伯湖,否則有橫向水流,增加航行安全。此時,大運河水位是4.9米,由于水位過高,船經過灣頭時會碰到高壓線,當務之急是要快速地把水位下降到4.5米左右。
當天,揚州市防汛辦公室一直與江都水利管理處、泗源溝閘、瓜洲閘、揚州閘保持著聯系,全力排水。當晚8時,運河水位降到4.34米,大橋正式起運。
9月21日11時30分,裝載大橋系桿拱的浮船順利通過邵伯湖,從邵伯船閘出閘后沿大運河一路北上。9月24日,走了108公里水路,大橋到達寶應。9月25日早晨,施工人員又把系桿拱從浮船裝到大橋上。
“退休”后在公園里繼續(xù)發(fā)揮余熱
在新大橋上,揚州運河大橋系桿拱又“服役”了38年,為運河兩岸的居民帶去了交通上的便捷。而隨著京杭運河航道通航等級不斷提升及國家對綠色現代航運的要求,目前寶應運河大橋已經不能滿足二級航道通航凈空要求。
當天上午10時許,在寶應縣交通運輸執(zhí)法大隊水上中隊、寶應航政執(zhí)法大隊以及水上派出所等部門工作人員以及九艘巡邏艇組成的“聯合艦隊”護航下,63歲的系桿拱被整體搬移到京杭大運河上游6公里處的新明洞西閘口位置,工人們已經在這里事先建好了樁基。吊船找準位置后,緩緩降下吊索,將系桿拱穩(wěn)穩(wěn)放在了樁基上。記者了解到,這里將建成大橋主題公園,大橋將繼續(xù)供寶應人民使用,但主要是供人行通道,不再行車。
而根據綠色現代航運綜合整治工程的總體規(guī)劃,寶應運河大橋即將原址改建。記者了解到,寶應運河大橋改建工程是寶應縣2023年度重點民生交通工程,新橋建設路線全長約676米,新橋主橋采用135米的鋼桁架,一孔跨越京杭運河航道,建成后將滿足II級航道的通航要求。
通訊員 孫杰 現代快報+記者 顧瀟
(通訊員供圖 校對 張靜超)
標簽: